会品味绘画的艺术文化,才懂欣赏人体绘画艺术里千娇百媚的美女!
中国工笔画,从鼎盛时期流传的作品看,似乎一直是作为“图示”画,“说明”画的社会功能而产生发展的。例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类作品显然和王维、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力倡的文人水墨写意画,存在着表现观念上的很大差异。
工笔画在绘画过程中情绪的直接介入往往受到遏制,要让位给技术程序和粉本的依从。使得规整的表现难以与天然神韵相侔。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由此可见唐代就有对自然形象的超越和对自然色彩放弃的倾向,从而强调主观情绪畅抒的选择。唯恐写太过而陷于具体。
在现代工笔画中,笔、材料、载体以及技法语义都被放大,从而提示了中国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经验事实,就是在水墨之外中国画还拥有更为广阔的语言空间。现代工笔画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画的布局,在中国画博大精深的语言体系中共同存在着写意与工笔两种画体,它们分别和书写与制作、情感与功夫等一系列的对立互相映衬、互相补充。现代工笔画是从语言形态、语言言说方式,以及对于欣赏主体的改变,以及创作主体的基础,都给我们提供了中国画另一种景观,因此,工笔画不只是一种语言形式。
在这里,“现代” 首先是不断迁延的新的时代概念。我所理解的中国工笔画的现代形态,在总体上有别于中国工笔画的古典形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工、线、色这三个方面。“工”不仅仅是界定与“写”的不同,还应体现在更多的方面,如创造理念和创作规律方面的含义。
现代的工笔画画家在工笔画观念上更能够反映现代画家的创新思维,他们在题材选择、艺术形象处理以及技法上更强调主观感受,画面形式感强,境界虚灵;追求凸显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例如画面中强调肌理的复合材料运用,可以使画面形式更具有当代绘画的视觉冲击力。其次,在工笔重彩画创作中皴擦、点染、泼彩、泼墨、沥粉、喷涂、石色粗颗粒的运用、金属箔的各种贴法、各种工具的广泛应用也都证明中国工笔画在走向新的征途和新阶段。近年包括反对“制作”的声音也逐渐减少了,中国现代工笔画的技法体系中,“制作”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每幅作品的制作不同,所要表现的内容也不同,所以,在制作方面的基本步骤都不是一成不变或有章可循的,也不是用说教所能解决的,这就需要画家们必须亲身大量地去实践,只有不厌其烦地亲手尝试,才能在画面上利用矿物质颜料和高温结晶颜料的粗颗粒之间的相互交织,不失时机地突出材质的美。这些新的艺术语言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工笔画的表现形式。
“线”实际上是“用笔”的外在表现形态,是构成工笔画的另一个基本因素。西方人用线基本是为了造型,甚至将线理解为面的转折;而中国人用线,因为受到书法的影响,对线自己的审美性要求很高,即使离开造型,尚有“十八描”之法。而工笔画中线的“运笔”,不仅是用于“描写”,更注重“表现”。
“色”可以说是中国工笔画的另一重要特征。施用上有重彩与淡敷,材料上有植物性和矿物金属类的不同,方法上有薄色积染和石色厚涂等区别。现代中国工笔画色彩的语言变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色彩观念、新工具的使用、新材料的探索、新技法的尝试等诸多原因下的发展,其产生的新形式、新效果丰富了现代工笔画创作的多元面貌。近年来矿物颜色的重新研制使用为现代工笔开拓了一片可以肆意运用色彩的新天地,向人们展示一个神采生动、色彩斑斓的重彩世界。
纵观现代工笔画的局面,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近年来由于艺术家们对工笔画的探索和研究,中国现代工笔画处处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展现出现代工笔画多姿多彩的灿烂面貌。因此,中国工笔画的复兴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种必然,它正处于走向现代,实现艺术转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