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

亨德尔

声乐艺术的代表

    ——亨德尔

    全名:乔治·弗雷德里希·亨德尔

    国籍:德国

    生卒年:1685—1759年

    地位:他身后的许多作曲家,都从他作品中受到启示和影响,贝多芬晚年称他为“真理之所在”

    主要作品:清唱剧《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等,管弦乐组曲《焰火音乐》、《水上音乐》等

    1685年,在德国艾森纳赫和哈勒这两个相距不到80英里的小城,同时诞生了巴洛克时代的两位音乐巨匠,一位是巴赫.一位是亨德尔。有趣的是,他们的生日 相差还不到一个月。亨德尔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世界音乐史上一位少见的天才多产作曲家。

    生住德图

    亨德尔于1685年2月23目诞生在德国中部的一个小城镇——哈勒,与巴赫的出生地相差不到80英里。他的父亲是一位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身材魁伟,是一位 严肃、庄重、精力充沛而又十分和蔼的人。他的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美丽而异常勇敢坚定。亨德尔从他父母那里继承了许多优秀的气质,他们的强壮体魄、敏锐 智慧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亨德尔。

    幼年的亨德尔便已表现出惊人的音乐才能。7岁时,他已能弹得一手极为出色的管风琴。10岁开始为他心爱的双簧管写作了许多乐曲,11岁到柏林勃兰登堡选侯 宫廷进行了一次重要而成功的演出。但亨德尔的父亲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学习法律,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然而,当撒克逊的一位公爵听了年方7岁的小亨 德尔弹奏管风琴后,立刻对他的父亲提出正告,嘱咐他不要妨碍这个孩子显著的音乐才能。从此,父亲对亨德尔学习音乐的态度有了转变,他为亨德尔请来了当时哈 勒城中最好的音乐教师——管风琴家蔡豪。

    在蔡豪的精心教育下,亨德尔的音乐才华逐渐地成熟。他努力学习管风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课程,并写下了初期的大量作品。亨德尔17岁时,开始担任哈勒一个 教堂的管风琴师。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在一个学院里教授音乐课程,组织合唱队和乐队在城内各教堂演出。这时的亨德尔已写下了几百部清唱剧。1703年,1 8岁的亨德尔经过老师的介绍来到汉堡,担任了当地一家歌剧院的小提琴手。此时,他只有18岁,他的第一部歌剧完成并上演。在汉堡期间,他写出了几部歌剧和 清唱剧《约翰福音书耶稣受难乐》,负有一定的荣名,他30多年的歌剧创作活动就是从此开始的。1706年他离开汉堡到意大利,周游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 和那不勒斯等素来以艺术文化闻名的重要城市,历时共约4年,并结识了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斯卡拉蒂父子、斯蒂凡尼和科列里等,创作了从歌剧到三重奏鸣曲等大量 作品。1710年,他回到德国汉诺威担任宫廷乐长,同年应邀去伦敦。此后他举棋不定,来回于德国和英国之间,他的创作也徘徊于歌剧和宗教音乐之间。

    定居英国

    171 1年和1712年,他两次到英国访问演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久便成为英国音乐界的领袖人物。1717年,他终于离开德国长住英国,并在1726年加入英国国籍,成为一名德裔英国作曲家。

    亨德尔在英国初期从事的歌剧创作和组织演出活动,遭到了接二连三的失败,出现了创作思想的危机。18世纪30年代末他的创作转向清唱剧,到1745年,当 英国人民掀起爱国主义热潮并奋起平定篡位和叛乱时,他写了《义勇军颂歌》和两部富有战斗和胜利气息的英雄清唱剧,受到了英国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也使作者 得到了广泛的赏识和认可,并在晚年获得了牢固的荣誉。

    从18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原来盛行的意大利语歌剧在英国开始衰落。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一部名叫《乞丐的歌剧》的喜歌剧在伦敦上演。此剧采用英语 对白,取材于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该剧上演后大受好评,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相比之下显出了严重的弊端用意大利语演唱限制了英国听众的理解,神话故事、贵族恩 怨等等题材也不能引起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趣。作者通过此剧对亨德尔和他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当一群盗贼上台时,响起的音乐竟然是亨德尔在英国的成 名作《里纳尔多》中的《十字军进行曲》!

    靠意大利正歌剧起家的亨德尔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的几部歌剧上演相继遭到失败,最终他经营的歌剧院被迫关闭。嫉妒他的政敌趁机制造各种流言飞语……1737年,内外交困的亨德尔中风偏瘫,人们以为他的音乐生涯完了。

    就在这种绝境中,亨德尔奇迹般地站起来了。经过几个月的温泉治疗,他战胜了偏瘫。面对萧条的意大利正歌剧市场,他舍弃了歌剧创作而研究神剧,写下了大量的 神剧和清唱剧作品。这些神剧和清唱剧的剧情大多取材于《圣经》故事,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 及》、《参孙》、《耶弗他》、《扫罗》、《约书亚》、《所罗门》和《以斯帖》等。他的清唱剧以合唱为中心,在宗教的外衣底下描绘出人民的贫困与苦难,他们 同奴役者的斗争和从压迫下解放出来的英雄形象。在他的清唱剧中,人民群众是主角,人民的形象充满着史诗的宏伟和戏剧性的力量,反映了他那个时代英国人民的 民主愿望、真正利益和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这些作品才能为他同时代人所接受,也为后来先进的艺术活动家所理解。

    除创作戏剧作品外,亨德尔还写了大量的器乐作品,这些作品旋律淳朴、流畅,风格庄严而有气势,其创作手法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其中著名的有《水上音乐》、 《焰火音乐》大协奏曲、管风琴曲和小提琴曲等,都有鲜艳的色彩和乐观的气概。这些作品虽然已经历了几百个春秋,但今天听起来却还是那样鼓舞人心,那优美动 听的旋律仍然独具魅力,扣人心弦。

    不朽名曲

    亨德尔一生都驻足于宫廷。在德国,他曾经出任汉诺威宫廷乐长;在英国,他则听命于乔治一世。亨德尔最有名的管弦乐曲就是为英王创作的。

    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

    《水上音乐》是亨德尔为英皇乔治一世于1717年在伦敦泰晤士河上举行游船宴会而作的。因为是在船上露天演奏,所以它是以管乐器为主。这部作品音色华丽响 亮,配器干变万化,有时弦乐器与双簧管声部齐奏,有时长笛声部、圆号声部或小号声部轮流单独演奏等。其中圆号与小号的音响最为光辉嘹亮。终曲则是全乐队的 辉煌灿烂的大合奏。

    《水上音乐》的每一乐章都很短小,乐章数目却有21首之多。乐曲开始是一首庄严的序曲,然后是一系列的舞曲,诸如布列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等,其间还 穿插有咏叹调等缓板乐章,每个乐章都是十分热闹和欢乐的小曲。这部组曲所使用的乐器都是古典乐派之前的巴洛克时期的乐器,如: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横 笛、法兰西横笛、双簧管、大管、圆管和小号等。乐队的编制也采用的是巴洛克时期的方法。现在我们常听到的《水上音乐》已经不是亨德尔的原作了,由于乐曲过 长,不适合演奏会使用,因而出现了各种版本的编曲。如英国曼彻斯特的哈莱乐队的哈迪,按现代乐器编制所编的六个乐章的组曲,即:快板、咏叹调、布列舞曲、 号管舞曲、行板、坚决的快板等。这套组曲在配器、乐曲排列次序以及内容等方面都较自由。此外,还有英国的克流桑德把至今的种种编曲加以校订整理,编成20 首的《水上音乐》组曲,不过它也是属于现代化了的“古组曲”。

    管弦乐组曲《焰火音乐》

    英国干预奥地利的争夺战于1748年10月结束,为了庆祝胜利,英王决定于第二年4月27日在伦敦绿园举行盛大的焰火晚会,并授意亨德尔为焰火晚会写作庆典音乐,这就是著名的《焰火音乐》。

    这首乐曲是在焰火晚会上露天演奏的,为了使其音响更加壮大洪亮,首演时特用了100支管乐器而没有使用弦乐器。当晚有一万二干多名听众争先涌向演奏场地,致使伦敦大桥的交通堵塞了三个多小时,演奏盛况空前,获得了巨大成功。

    全曲由序曲与组曲两大部分组成,共有6首曲子。序曲是在放焰火前演奏的,进行曲风格,庄重雄壮。乐曲从华丽极I曼板开始,引出了激烈跳跃的、光辉灿烂的快板。

    序曲之后,相继是木管乐器群三重奏的壮丽飞旋的布烈舞曲和富饶美丽的西西里舞曲,继而是“和平”与“欢庆”等三个乐章,最后则是两首小步舞曲,第一首华丽动人,第二首高贵典雅,全曲在这种气氛中结束。

    亨德尔是世界音乐史上一位非常重要而又显赫的人物。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他身后的许多作曲家,无不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示和受到影响。

    巨星陨落

    1750年(巴赫在这年逝世),年迈的亨德尔在车祸中受了伤,第二年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不久完全失明。但他依然带病坚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每年春天指挥《弥赛亚》的演出。

    1759年春,74岁的大师照例指挥了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老人倒下了。亨德尔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回顾亨德尔的一生,他确实是乐坛上的常青树和多面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 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亨德尔的音乐在英国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但它对德国和法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却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海顿在一次亨德尔纪念会上曾含泪说:“他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而贝多芬晚年时则称誉他为“真理之所在”。

[亨德尔]生平及音乐贡献

    在欧洲音乐史上,是亨德尔(C.F.Handel,1685—1759)和巴赫这两位音乐巨子,把巴洛克音乐推上了辉煌的顶峰。这两位音乐大师同年诞生于 德国中部当时叫萨克森的王国里,时间仅相隔一个月。以来到世上的先后而论,亨德尔为兄,巴赫只有屈居老弟的份儿了。他们虽然在一段时间里同处一地,却终究 没有机会一晤。他们以不同的气质和风格活跃于乐坛,同为人类创造出崇高、壮美的音乐境界,可是他们对生活和命运所持的态度却相去千里。巴赫质朴谦和,无所 奢望。他孤居寡处,不爱与人交往;而亨德尔却称得上是一个杰出的冒险家,他奔波于好几个国家之间,不惜以自己的名声和生命作赌注,猎取功名、荣誉、显赫的 社交关系和财富。他一生几乎都在狂热地进行音乐创作等活动,直到垂暮之年成为双目失明的瞎子时,他还口述自己的音乐创作,继续弹奏管风琴和指挥自己作品的 演出。

    亨德尔的父亲原先是一个理发师,后来在萨克森亲王和勃兰登堡选侯那里获得了皇室侍从和外科医生的头衔,父亲认为音乐对一个中等阶层的青年人来说是不适当的 职业,因而指定亨德尔攻读法学,然而亨德尔从小迷恋音乐,并显露出惊人的才华。他6岁时就常常背着父亲偷偷地躲在阁楼上摆弄一架小古钢琴。8岁那年,有一 次父亲带他到宫廷作客,他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公爵的关注,并传下命令给他的父母:不准扼杀孩子的音乐天赋。真是幸亏这位独具慧眼的公爵,否则我们也许只 能在世界法学名人词典中认识亨德尔了。父亲无奈,只好把小亨德尔交给教堂的管风琴师查霍。亨德尔很快掌握了演奏管风琴、提琴和双簧管的技艺,并开始学习作 曲。10岁时他为自己心爱的双簧管写下了一组乐曲;12岁时到柏林旅行演出成功,一时声名大噪。

    亨德尔长大后,还是遵从家庭的意愿,到哈雷大学攻读法律。父亲去世后,他才得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好。18岁那年,雄心勃勃的亨德尔怀着创作歌剧的抱负前 往汉堡,先是在汉堡歌剧院当小提琴手,两年后他的歌剧处女作《阿尔密拉》公演,引起轰动。接着,亨德尔又写下了《尼录》、《达英纳》和《弗罗林特》三部歌 剧,显示出他的卓越才能和创作实力。

    当时的汉堡是德国著名的音乐之都,许多诗人、音乐家活跃在这里。亨德尔荣幸地结识了男高音歌唱家、作曲家兼乐队指挥约翰·玛蒂松。此时玛蒂松正想找一个继 承人,就看中了亨德尔。玛蒂松的唯一条件,就是要亨德尔同意与自己丑陋的女儿结婚。亨德尔拒绝了,并开始疏远玛蒂松。

    亨德尔小有名气后,开始向往意大利。他觉得没有对意大利歌剧的亲身体验,是掌握不了歌剧艺术真谛的。1706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罗马,在意大利的三年 中,亨德尔与爱好音乐的王公贵族和红衣主教常来常往,结成显赫的社交网络,周游了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名城,还同一些意大利作曲家成了朋友。此间,他 创作了从歌剧到三重奏鸣曲等大量作品,仅康塔塔就有150多首。他的音乐征服了欣赏水平很高的意大利人。歌剧《阿格里皮娜》1709年在威尼斯公演后,人 们竟忘情地高呼:亲爱的萨克森人万岁!

    当年亨德尔踏上意大利国土时,只是一个有天才但还不成熟的音乐家;而当他离开意大利时,却已成了卓越的、胸有成竹的作曲家了。优美娟秀的意大利音乐和富丽 堂皇的法国音乐滋润了亨德尔,使他的德国式僵硬气质得到改变,为后来他定居英国,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音乐大师垫好了铺路石。

    车德尔创作的成熟时期是在英国伦敦居住的年月。从意大利回到德国后,他担任汉诺威宫廷乐长,并经常穿梭于德国和英国之间。1717年,他终于定居英国,后 来加入英国国籍。在伦敦,亨德尔献给英国观众的第一部意大利风格的歌剧是《丽那多》。该剧的公演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也因此受到安娜女王的宠幸,女王赐给他 一笔丰厚的年薪,亨德尔乐不思蜀,立志要成为英国宫廷作曲家。谁知好景不长,安娜女王死后,萨克森的选侯登上了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这位新国王曾是亨德 尔原来的主子,对亨德尔以前不请假就跑到伦敦一事耿耿于怀。亨德尔也心有余悸,不敢在新国王面前露脸。后来,还是亨德尔趁国王游览泰晤士河时,亲自指挥乐 队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一组管乐乐曲,博得龙颜大悦,这才算过了关。这组管乐乐曲就是著名的《水上音乐》。·

    亨德尔初到英国时,意大利歌剧正风行英国,这样的气氛很适合亨德尔事业上的发展。]720年,以国王为首的一批贵族豪富集资创建了皇家音乐学院,亨德尔被 任命为院长兼音乐指导之一。他发现自己在35岁时竟占据了英国艺术领域的一个关键职位,于是越发起劲,灵感一来,他能一连几昼夜伏案写作而不思茶饭。然 而,亨德尔的斐然成就和王室对他的庇护,激起了他的敌手们的嫉妒,于是亨德尔陷入了接二连三的争斗漩涡,日子十分难过。亨德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既要 受到宫廷中各个派系的摆布,又要时时提防敌手的明枪暗箭。就是在这样一种令人坐卧不安的环境下,亨德尔在30年内还创作出40多部歌剧,尽管其中有的作品 明显是为了票房价值而创作的,但它们无不展现出一位天才音乐家的才智。

    时过境迁,英国人开始厌恶意大利歌剧了。更为严峻的是,英国思想界的领袖们感到亨德尔的歌剧潜藏着对本国音乐和戏剧的威胁,于是寻找各种机会来攻击亨德 尔,1728年,约翰·盖伊的(乞丐歌剧》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这部幽默的民歌歌剧用英文演唱,曲调符合英国听众的口味,四面楚歌中的亨德尔连同他的歌剧终 于被击倒了。亨德尔本人也因劳累过度而中风病发作,不得不离开英国去治病。

    亨德尔很快恢复了健康,而且聪明的亨德尔终于从几起几落中悟出了一个结论:正歌剧在英国已经衰败。于是,他开始转而尝试英国清唱剧的创作。这条道路成功了!这使亨德尔再度声名鹊起并得以流芳百世。

    亨德尔的清唱剧是一种规模宏伟的合唱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像巨大的壁画,以史诗的风格构成。合唱中,激昂的咏叹调、戏剧性的宣叙调、巨大的赋格曲和双重合唱 反复交替使用,一会儿解说剧情,一会儿思考剧情,并且尽量抒发感情,摆脱了单纯的舞台表演。亨德尔在1741年到1745年间创作出《弥赛亚》、《参 孙》、《西米尔》、(赫尔克里斯》等清唱剧。这些作品虽没有立即征服听众,但亨德尔毕竟踏出了一条通向中等阶级和广大听众的崭新道路。他凭直觉预感到即将 扑面而来的鲜花、名誉和利益。终于,他的《犹大·麦克比阿斯》扭转了潮流,《旧约全书》中的人物形象使听众产生了兴趣。1745年,英国人民掀起爱国主义 热潮,亨德尔写了《义勇军颂歌》等富有战斗激情和胜利者情感的英雄清唱剧,受到广大英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亨德尔后期的一些清唱剧,大部分采用了《圣经)中 的主题,如《亚力山大·巴卢斯》、《苏姗娜》、《所罗门》等。一个60多岁的老人能写出这么多作品是相当惊人的。

    1759年,亨德尔过完74岁生日不久,在一次指挥自己的作品公演结束之后,面对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突然感到周身乏软,指挥棒从手指间悄然滑落下去——他生命的旋律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

    亨德尔为之服务了半个世纪之久的英国给了他最高的荣誉,政府宣布:“昨晚八时许,已故的伟大的亨德尔先生的遗体安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间吉尔公爵纪念碑的 底部。……参加葬礼的有各界人士,其人数之多在任何场合都属罕见。”在西方音乐史上,许多名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都对亨德尔推崇备至。亨德尔不仅创 作时间长,而且作品量大,体裁丰富,有合唱音乐、世俗音乐、宗教音乐、浩如烟海的器乐曲等。亨德尔一生热衷于歌剧创作,曾荣获“意大利歌剧作家”的称号。 亨德尔又是圣剧清唱剧的先驱。在他死后不久,· 清唱剧成为英国的民族艺术形式。

    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希•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1685年2月23日 出生于德国的哈雷。他小时候便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但是他当医生的父亲却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律师。有一次全家去拜访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公爵,小亨德尔的管风 琴独奏使在座的所有人都惊讶不已。在公爵的极力主张下,亨德尔的父亲才同意送儿子去向哈雷的管风琴家扎豪学习音乐。扎豪对亨德尔循循善诱,教他学习了和声 对位等作曲理论,以及键盘和小提琴的演奏。1702年亨德尔进了哈雷大学,并成为当地加尔文教堂的管风琴师。次年他到了汉堡,在凯泽担任指挥的歌剧院乐队里演奏小提琴和羽管键琴,同时自学作曲。他在汉堡期间写了3部歌剧和一些器乐作品。

   1706年,应梅迪奇亲王的邀请,亨德尔访问了意大利,在那里一直呆到1710年2月。他访问了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和那不勒斯等城市,会见了许多重要的作曲家,如斯卡拉蒂、科雷利、卡尔达拉、维瓦尔第和洛蒂等人,观摩了他们的作品,实地学习了歌剧、清唱剧、协奏曲、室内康塔塔以及独奏和三重奏鸣曲的写作。同时,还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包括100多首世俗康塔塔,1部用歌剧风格写成的清唱剧《我主耶稣基督的复活》和3首大型的拉丁文经文歌。1709年12月26日,他的歌剧《阿格丽皮娜》在威尼斯首演,并在狂欢节期间连续上演了27场之多。

    在意大利时,亨德尔接受了访问汉诺威和英国的邀请。1710年6月他被任命为汉诺威选帝侯的乐长。利用上任前的一年假期,他访问了伦敦。在伦敦的8个月中,他受到安妮女王宫廷的接待,并为女王的歌剧院创作了《里纳尔多》,1711年2月24日在那里上演。这是亨德尔的伦敦歌剧中最成功的一部。演员及乐队阵容强大,包括三位阉人歌手。这部歌剧的音乐并非新作,而是亨德尔从自己以前的作品中借用的,这种自我借用的创作方法是亨德尔的习惯。

   1712年,亨德尔获准再度访问了伦敦。在那里他白天创作晚上演出。结识了一些英国作曲家,并创作了至少4部新的意大利歌剧。安妮女王委托亨德尔为庆祝乌德勒支和约作曲,他写了《感恩赞美诗》和《安妮女王生日颂歌》等作品。女王于1714年驾崩后,汉诺威选帝侯继承王位,成为大不列颠的乔治一世国王(1714—1727在位)。亨德尔很受宠爱,从国王和王后那里获得大笔金钱,并成为皇家公主们的音乐教师。1717年7月17日,皇家在泰晤士河的游艇上举办游行和音乐会,由50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演奏了亨德尔遵旨创作并亲自指挥的三套《水上音乐》组曲。此后,亨德尔便在伦敦长期定居下来。

   1718-1719年,在国王的支持下,一些贵族开始着手在伦敦组建一个意大利歌剧团,启动资金是一笔为期8年的捐款。剧团取名“皇家音乐协会”,亨德尔被指定为音乐指导。亨德尔对创作意大利歌剧热情很高,他不仅拥有了英国最好的歌手和乐手,而且还亲自去德累斯顿等地招兵买马,吸引了那里的一些意大利歌手。歌剧团于1720年4月开业,一直经营到1728年。亨德尔为剧团的歌手们量体裁衣,创作了很多歌剧,包括他在1723-1725年间创作和上演的一些最好的正歌剧,如《朱利奥•凯撒》、《塔莫拉诺》、《罗德林达》等。

   1727年初,亨德尔成为英国公民。不久,乔治一世驾崩。作为皇家小教堂的指定作曲家(从1723年起任此职),亨德尔为乔治二世在西敏寺大教堂的加冕创作了4首大型的圣歌。这些作品在后来的英王加冕仪式上经常演唱。

    尽管亨德尔在创作和排练歌剧时非常严肃认真,但是“皇家音乐协会”却开始出现危机。原因很多,如演员与剧团经营者的争吵、作曲家之间的竞争、对经济状况的担心等等,特别是伦敦人(包括大批新兴的中产阶级观众)已经开始厌恶意大利歌剧,认为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用外国话演唱的贵族艺术。当时的英国作曲家佩普什(Johann Pepuseh,1667-1752)和脚本作家盖伊(John Gay)针对这种情况创作了一部用英语演唱的《乞丐歌剧》。这是一部民谣歌剧,用流行的英国民谣填词并在歌曲中间插入对白。它的情节涉及对伦敦的犯罪状况和政治形势的讽刺。1728年1月29日,《乞丐歌剧》在伦敦首演后,又连续上演了6l场。它的成功影响了亨德尔歌剧团的收入。亨德尔计划组建另一个歌剧团,在皇家资助下租用了国王剧院,并在1729年 初赴意大利搜寻新的歌手。虽然他出演了一些新写的歌剧,但不大成功,除了《乞丐歌剧》的打击,以阿恩斯为首的另一个英国歌剧团拥有欧洲最好的歌手,并盗版 演出亨德尔的作品,也对亨德尔造成很大威胁。固执的亨德尔不甘失败,想尽一切办法,如混用英语歌词,增加吕利式的芭蕾舞,但都无济于事。甚至他最好歌剧之 一《奥兰多》在1733年的上演也未能挽救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颓势。

   1732年春,皇家小教堂上演了亨德尔的用英语演唱的清唱剧《以斯帖》,这是清唱剧这种体裁在伦敦的首次上演。1720年,这部作品曾以假面剧的形式上演过。这次,亨德尔做了修改。歌手(大部分是男童)穿戏装表演剧情,西敏寺唱诗班的合唱队站在舞台与乐队之间。后来,安妮公主建议亨德尔在国王剧院上演这部清唱剧,但伦敦大主教禁止在歌剧院上演宗教题材的作品。于是亨德尔对作品又进行了修改,删除了表演,由合唱队手持歌谱演唱。

   1734年亨德尔把自己的作品移到科文特花园剧场上演。次年春天在那里上演了几部清唱剧(当时英国经常在四旬节期间上演清唱剧)。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亨德尔在清唱剧中间加人了自己的管风琴演奏,因此而创作了一批管风琴协奏曲。实际上亨德尔的歌剧创作一直持续到1741年,他的最后两个歌剧是《赛尔斯》(1738)和《戴达米亚》(1741)。但是,他同时已经开始了清唱剧的创作,如《亚历山大的宴席》(1736)、《扫罗》(1738)和《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他的清唱剧形式在这些作品中已初步定型。1739年10月他还完成了12首为弦乐队而作的大协奏曲(作品第六号)。

    亨德尔一生热心于慈善事业,慷慨好施,经常举办义演,他在1738年建立了资助贫穷音乐家的基金会,1740年协助建立了育婴堂。由于他在这方面的名声,爱尔兰的一些慈善机构邀请他去都柏林举办系列音乐会。1741年,亨德尔为此创作了英语清唱剧《弥赛亚》。这部清唱剧于1742年4月13日和6月3日在都柏林的音乐厅首演,大部分独唱演员来自伦敦,亨德尔演奏管风琴并指挥乐队。音乐厅内爆满,作品受到热烈的欢迎,并掀起了捐助的高潮。不过,《弥赛亚》1743年3月23日在伦敦的首演却并不成功,主要是因为当时很多人仍然认为在剧场中演唱圣经歌词是亵渎神灵的。直到1750年亨德尔在伦敦育婴堂举行义演时,《弥赛亚》才被伦敦的观众所接受。

   1745年以后,亨德尔的身体状况不佳,但仍坚持创作和演奏,他的下一部杰作是清唱剧《犹大·马加比》,1746年英军在卡罗顿的凯旋给了这部作品以创作的灵感。1749年,为庆祝爱克斯—拉—夏佩尔条约的签订,英王委托亨德尔创作了《皇家焰火音乐》。

   1751年,亨德尔开始创作清唱剧《耶弗他》。此时,青光眼和白内障使他的双目几乎完全失明。但是他仍然靠记忆和即兴不停地演奏,或向助手口授自己的新作品。1758年9月他终于病倒,1759年4月14日在家中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嘱,他被安葬于西敏寺大教堂的南耳堂。数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亨 德尔的音乐风格基本上是意大利式的,但是也增加了法国的、英国的和德国的因素。他从凯泽那里学会了木管乐器的写法,又从科雷利那里学会了为弦乐器写作的窍 门。亚·斯卡拉蒂使他学会了美声旋律线条的写作,普塞尔的合唱也使他受益匪浅。他的作曲速度很快,常常是运笔之前已胸有成竹。他经常借用自己或他人的旧 作,也经常修改新作。他具有驾驭庞大音乐结构的气魄,但他的音乐线条却是简洁而宽放的,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善于用很经济的手法创造恢宏壮阔的效果。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创作歌剧,大约有40部之多。他的歌剧题材主要有三种:历史题材、神话题材和浪漫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如《朱利奥·凯撒》和《阿尔奇娜》等,在质量上远远超过他同代人所写的歌剧。亨德尔逝世后,这些歌剧被长期埋没,直到20世 纪才得到了复兴。他很会写舞台音乐,他为男高音声部写的大量旋律,既可由阉人歌手唱,也可由女歌手唱。在他的成熟歌剧中,他能够根据剧情需要越来越自由地 处理宣叙调—咏叹调的组合。宣叙调之后可能不跟咏叹调,两首咏叹调也可能连在一起,有时两首咏叹调结合成一首二重唱,有时还可能插入一首卡瓦蒂纳(不带再现的咏叹调)。

    亨 德尔最优秀的创作还是他的清唱剧。用英语演唱的清唱剧是他首创的。他深知英国中产阶级熟悉圣经故事,并看到了清唱剧自身的一些优势,如无需服装布景,经济 上所需的花销较少等。他把歌剧写作的经验用于清唱剧,特别是在合唱的写作上显示了超凡的天才。合唱在清唱剧中也比在歌剧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往往在作品中 处于中心的地位。作为整体结构的支柱,合唱不再是故事情节的旁观者,而是经常参与、评论或叙述故事的发展(如《弥赛亚》的第12分曲《一个婴儿将为我们诞生》)。清唱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往往具有一种抒情的沉思情绪(如《弥赛亚》的第3分曲男高音咏叹调《每个山谷》)。亨德尔在这方面大量运用了歌剧的返始咏叹调的形式,但有时也对A段的再现稍加变化,特别是在结尾处,以期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这样便形成了ABA的形式。

    《弥 赛亚》是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脚本作者是查尔斯·詹宁斯,作品以《圣经》和英国国教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叙述了耶稣的诞生、受难和 复活。下例便是这部作品的第二部分结束时的合唱《哈利路亚》,这首合唱具有史诗般的风格,达到了巴罗克音乐宏伟壮丽风格的顶点。在下例中,我们看到亨德尔 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合唱风格:块状和弦式的织体与赋格式模仿的对位织体交替出现,间或还有齐唱的乐句,以及和弦式织体与复调织体的结合。正是这种不同风格与 织体的对比使巴罗克音乐具有了更多的戏剧性。实际上,亨德尔的清唱剧并不是为教堂,而是为剧院的演出而写的,也就是说,他更多地是从历史和戏剧的角度来处 理宗教题材的。这或许也是他的清唱剧具有如此强烈的戏剧性的一个原因。

    下例是亨德尔的《弥赛亚》第44分曲《哈利路亚合唱》。


凡注明“全国艺术教育服务平台”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全国艺术教育服务平台”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话题

{{@title}}

{{@smalltext}}
  • {{el.item_onclick}}
  • {{el.item_onclick}}
共有 {{@voteNum}} 人发表观点 我投!

最新资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