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

海克托尔·柏辽兹

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柏辽兹


    全名:海克托尔·柏辽兹

    国籍:法国

    生卒年:1803—1869年

    地位:交响乐大师,音乐理论家

    主要作品:《幻想交响曲》、《基督的童年》、《感恩节》

    柏辽兹年轻时,是一个富有小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者。他曾走上街头高唱过《马赛曲》,以后又把它改编成大型管弦乐曲与二重唱等作品。柏辽兹的创作思 想新颖而大胆,力求突破和创新。他在西洋音乐史上对标题音乐有两大贡献,那就是“固定乐思”的运用和新管弦乐法的创立。

弃医从艺

    柏辽兹于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伊泽尔省圣·安德烈海滨。他的父母并不是音乐家,在他的周围也极少有音乐环境,圣·安德烈海滨连一架钢琴 都没有。他的父亲是医生,从来没有想到要让孩子以音乐为专业,只是灌输他一些解剖学知识,对他自幼就已显露的音乐才能并不重视;母亲虽然曾注意到孩子的才 能,但她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认为搞音乐是有罪的。家里希望他继承父业,可是他对医学毫无兴趣,却专注于学习音乐。12岁时,他已经在写作一些浪漫曲和五重 奏。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任何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 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他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1824年,当他实际上已经修毕医学课程,获得理学士学位之后,他却断然决定改行。为此,他同家庭的关系搞得非常紧张,只得依靠借债和私人教课来维持半饥 不饱的生活。23岁时,志向终于占了上风,他与家庭决裂了。父亲断绝了他的生活费用,他只好在歌剧院充当合唱队员以维持生计,过着艰苦的生活。1826 年,他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

    在巴黎音乐学院,学生的最高目标是获“罗马大奖”。柏辽兹入学后,多年都参加罗马大奖的角逐,但接连三年失利。后经不断努力,1830年终获罗马大奖。后由国家资助赴罗马两年。临行前,成功地首演了他的成名作《幻想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

  作为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柏辽兹没有迈出校门,就已经是10多部音乐作品的作者了。其中包括他在1830年初创作的《幻想交响曲》。

    1827年,柏辽兹在巴黎观看了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o他为剧中扮演女主角的女演员斯密森所深深吸引。当时,柏辽兹在巴黎没有名气,斯密森对他十分冷淡。失望的柏辽兹在痛苦中徘徊,他最终想以音乐引起心仪女人的注意。

    1830年,他以“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为题,创作了《幻想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开启了斯密森的心扉。鲜明的标题性和非凡的激情,使标题交响曲成为一 种美丽的交响音乐形式。《幻想交响曲》由五个乐章组成。总谱有文字的前言。每个乐章都有标题,而且都有文字说明。一部交响曲以这样多的文字诠释,这是柏辽 兹的创举。

    《幻想交响曲》由一个“固定乐思”贯穿五个乐章,这个乐思是作曲家所迷醉的恋人,也可以视作爱情的象征。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梦幻、热情”,第二乐章是“舞会”,第三乐章是“在田野里”,第四乐章是“赴刑”,第五乐章是“妖魔夜宴的梦”。

    1830年底,《幻想交响曲》在巴黎音乐学院首演。1832年10月9日再次演出时,适逢斯密森再度来巴黎,她出席了音乐会,当领悟到曲中的恋人主题就是 针对自己时,很受感动。柏辽兹把修改后的《幻想交响曲》献给了她,很快两A,Cg结了婚。大诗人海涅在《巴黎书信》中曾对当时在乐队中打定音鼓的柏辽兹与 台下的斯密森视线相遇时的情景,作了详细的描述。

    音乐大师

    柏辽兹年轻时,是一个富有小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者。他曾走上街头高唱过《马赛曲》,以后又把它改编成大型管弦乐曲与二重唱等作品。柏辽兹的创作思 想新颖而大胆,力求突破和创新。他在西洋音乐史上对标题音乐有两大贡献,那就是“固定乐思”的运用和新管弦乐法的创立。“固定乐恩”是用一个特定的主题来 代表主人公,在乐曲进行中,该主题的出现就表明主人公的出场。这一固定的主题用种种变形,来表现主人公的各种情绪和形态。新管弦乐法也是一项大胆的创举, 它不仅空前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而且把各种乐器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点。正因为如此,他的交响乐所产生的音响才既富于变化,又色彩绚丽。他所写的《现代配 器法》成为现代管弦乐法的范本。他还写过论述中国音乐的文章《中国的音乐形态》等著作。

    1835年,柏辽兹成为音乐评论家,1840年以后多次出国旅行,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他的神剧和弥撒曲《基督的童年》、《感恩节》等都是大获成功的杰 作。1852年,他出任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1854年,妻子斯密森去世后,又与歌唱家雷娇结婚。1862年,雷娇与他永别。加上前妻之子鲁易斯的夭 折,使得他深感孤独和厌世。

    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因病逝世于巴黎,终年66岁。他的遗体由古诺、托玛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家护送,在《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入葬。

    被关在图书馆中的“乐痴”

    1821年,18岁的柏辽兹从家乡来到巴黎,在这里,他要遵循父亲的旨意,到一家医学院去学医。然而,酷爱音乐的柏辽兹早巳将全部的心思放在了他所热衷的 音乐事业上。这期间,他除了跟随一名叫勒须尔的音乐家上课外,把全部空余时间都泡在了巴黎音乐学院的图书馆里。他每天都在这里苦苦阅读,那些历代大音乐家 的歌剧和交响乐总谱,无比强烈地吸引着他。那段时间,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每天在闭馆时,最后走出去的那个人一定是柏辽兹,以至于图书馆中的那位认真负责的 老管理员都认识了他。每到闭馆之前,他都要走到柏辽兹跟前,好心地对他说:“小伙子,闭馆的时间到了,快回去休息吧。”而当他看到柏辽兹恋恋不舍地走出图 书馆大门时,又总是不由自主地嘀咕道:“唉!多么好的青年呀,但总这样下去,身体可怎么受得了呢。”随后,他便关好大1]下班回家了。

    这一天,柏辽兹还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他照例在书架上不停地翻阅、寻找和阅读着。当他无意中来到阅览室里屋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时,突然眼前一亮,继而快速 从书架的底层抽出一本厚厚的旧书。啊!太好了,这是著名歌剧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伊菲姬妮在陶里德》总谱。如获至宝的柏辽兹紧紧抱住这本厚厚的总谱,马上 蹲在那个人们不易发现的角落里,一页一页地阅读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他立即被格鲁克的精美音乐所深深吸引,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不知道了。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不知不觉,图书馆的闭馆时间又到了,而那位老管 理员照例走到柏辽兹平日阅读时的地方,准备提醒这位用功的青年回家。当他向那个熟悉的位子上一望时,却发现没有柏辽兹的身影。老人不由得疑惑起来,“咦, 那个小伙子今儿怎么没来呀,他可从来没有迟到和缺席过呀?”老管理员边唠叨边收拾完了屋子,他关上了外屋的大灯,锁上图书馆的大门回家了。

    殊不知柏辽兹此时还在里屋的那个小角落里,正借着昏暗的小灯的光亮,继续有滋有味地阅读着。这时的柏辽兹沉浸在总谱中所展现的辽阔的音乐海洋中,那富有戏 剧性的情节、特色鲜明的旋律、和声和配器手法,像磁石一般将柏辽兹牢牢地吸引住,他早已将腹中的饥饿、室内的寒冷和闭馆的时间忘在脑后了。就这样,他整整 在那个小角落里读了一个通宵。

    第二天清晨,老管理员照例早早来到了图书馆。他像往常一样打开屋门,开始清扫阅览室。当他打扫完外屋,走到里屋准备继续打扫时,忽然看到里屋的墙角处闪耀 着一丝微弱的灯光。咦,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有人进来了吗?好奇的老人走近一看,只见那个昨天没见到的小伙子正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捧着一本大厚书在I阅 读。老人走上去轻轻拍了一下小伙子的肩膀,然后对他说:“小伙子,你怎么还在这里看书呀!你到底是怎么进到里屋来的?”柏辽兹猛然被老人惊醒后,大脑一下 子从音乐回到了现实中。他回头一看,只见眼前的天已经大亮了,可他仍然没有弄清眼前的情况,便迷迷糊糊地向老人间道:“老大爷,难道又到了闭馆的时间了 吗?”老人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位刻苦的青年竟整整在图书馆里读了一夜总谱,直到这时他还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呢。于是便又敬佩又心疼地对柏辽兹说道: “小伙子,现在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了,你已经在这里看了一夜书了,赶快回去休息吧。”

    听完老人的话,柏辽兹这才阮然大陪地站起身来。他感激而又略带歉意地对老人说道:“老大爷,谢谢您提醒我,不过我现在还不能回家休息,而是要赶到医学院去上课。”说完,他便急匆匆地离开了图书馆。

柏辽兹生平及音乐贡献

    大凡世界上的大音乐家,脾气多少都有点古怪,但没有谁古怪得像“标题交响乐”的开山始祖柏辽兹(H.Berlioz,1803—1869)那样。他的作品 和他的人生都显得那么罕见,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自摈于传统之外,乖戾奇特,时而平庸低下,时而出类拔萃,简直令人捉摸不透,以至不仅生前没有得 到社会的肯定,而且死后一百多年,围绕着他的作品,还始终存在着往往迥然不同的评沦。直到今天,人们才从艺术实践中认识并肯定了他在音乐改革方面所作出的 伟大贡献、

    柏辽兹生于今天法国的伊泽尔省。父亲是个有名望的医生,一心希望儿子将来继承家业,柏辽兹却很不以为然。8岁时,父亲送他进教会学校,可柏辽兹在学校里既 没有学好拉丁文,也没有学会读、写、算和宗教教义,他只好离开学校。回家后他要么自由自在地和农民的孩子一起玩耍,要么就摆弄—一支破旧的长笛,发出刺耳 的声音。后来,他居然能达到中等演奏水平。父亲在柏辽兹18岁那年送他到巴黎去学医,临行时柏辽兹信誓旦旦地应允了父亲的嘱咐,可当他初次走进解削室时, 竟因不忍心目睹尸体而跳窗逃走。此后,他经常跑到歌剧院去看歌剧,和乐队队员混得很熟。后来他自作主张地进了音乐学院,父亲闻讯,气得与柏辽兹断绝了关 系。

    柏辽兹为了能独立生活,便去参加合唱或外出打工,赚取一点工资来维持自己在音乐学院的学习。还没有来得及学完作曲课程,他便尝试作曲了,而且一开始就写序 曲和其他大型管弦乐曲,以及歌剧《厄斯代特与耐莫林》等。他还应邀写了大型管弦乐《弥撒曲》,演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时,柏辽兹有一个奋斗目标——进军 罗马大奖、这项奖是奖给在比赛中获得第——名的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获奖者可以到意大利去留学。柏辽兹四次名落孙山,直到1830年,在他27岁的时候 才获此奖而去意大利。这是柏辽兹的天才第一次也是终身唯一的一次获得正式的承认。

    柏辽兹的音乐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1830年到1848年的18年间。其中有他应小提琴帕格尼尼邀请写下的由管弦乐队伴奏的中提琴协奏曲《哈罗德在意大 利》、歌剧《柴里尼》,以及《罗马狂欢节》序曲和《安魂曲》等,受到了听众的好评。1839年,柏辽兹花了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戏剧化的交响曲《罗密欧与 朱丽叶》的创作。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听完这部交响曲的演奏后,竟激动得飞奔到柏辽兹面前,屈膝跪下,亲吻他的手,并不断地重复说柏辽兹使死去的 贝多芬复活了,还慷慨地赠给柏辽兹2万法郎,使这位穷困寒酸的作曲家着实过上了一段宽裕日子。1840年,柏辽兹的《胜利与葬礼交响曲》和《浮士德的惩 罚》发表,标志着他的创作生涯达到全盛时期。

    在柏辽兹众多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幻想交响曲》。乐曲集中地表现了他巨大的热情和大胆的创新,成为他在浪漫主义音乐舞台上获得巩固地位的基础。直到今 天,这部不朽的《幻想交响曲》还飘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1979年,由小泽征尔指挥的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在我国演奏这部交响曲,也受到热烈欢迎。

    《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在失恋的悲愤中写就的。1827年,英国某剧团在巴黎公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柏辽兹走火人魔般地爱上了剧中女主人公索菲 亚的扮演者——美丽绝伦的斯密荪。在求爱遭到无情拒绝后,为了报复斯密荪,柏辽兹创作了这部交响曲。它细腻而深刻地描绘了柏辽兹自己的爱情经历,而反映出 的却是与柏辽兹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

    柏辽兹在其创作的所谓全盛时期,实际上过的是流浪汉般的生活。他奔波于欧洲许多国家,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遭到冷遇的难堪。使他感到快慰的是:他与舒曼、门 德尔松、李斯特等音乐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为了养家糊口,柏辽兹还不得不经常为报纸的副刊写一些杂文和音乐评论,这经常使他的音乐创作难以为继。柏辽兹曾 不止一次在构思完作品的第一乐章后却不敢动笔,他担心“假如我写了这一乐章,我就会忍不住要写其他乐章,它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我的收人将相应减少,我的 病妻将失掉她必需的一切,想到这些,犹如冷水浇背不寒而栗。算了吧,明天我就把交响曲忘掉”。没想到他赖以生存的报纸后来垮台了,柏辽兹又落得个山穷水 尽,穷途末路。

    1849年后,柏辽兹的艺术生命之火已如风中之烛,远逊于昔。此间,虽然他仍勤奋地创作出清唱剧《基督的童年》等作品,但它们已失去了往日热情的灵光,变 得暗淡失色,仿佛只是自己哀怨的内心世界的回声。后来,他创办“爱乐乐团”,成了一名杰出的指挥,巡回举行莫扎特、贝多芬、韦伯等人作品的专场音乐会。最 后,随着瓦格纳这颗新星在巴黎乐坛上冉冉升起,柏辽兹的名字开始被人们淡忘了。

    柏辽兹生活在各种艺术派别和艺术潮流纷呈角逐的时代,他的作品和言行往往引起人们的争论。他提倡艺术家可以在课堂学到的规则以外去寻找美的东西,这引起了 艺术界正统权威们的恐慌。他首先创造的标题交响乐作品,广泛地运用莎士比亚等人的创作成果,把音乐与世界文艺——戏剧、诗歌联系起来;又对管弦乐队乐器的 组合、乐队编制进行大胆改革,这些都使许多音乐家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同时,柏辽兹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员,生活在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在 精神上遭到种种压抑,生活上也备受磨难。

    然而,柏辽兹在逆境中始终勇敢顽强地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为此不得不终身与贫穷搏斗。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当时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敢于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的精神。

    柏辽兹的爱情生活像他的艺术生活一样凄惨暗淡。1831年,他还是娶了他在《幻想交响曲》中丑化过的斯密荪为妻,尽管这时的斯密荪已经债台高筑。但是,他 们没过多久就劳燕分飞了,柏辽兹又与一个蹩脚的西班牙女歌唱演员结合。这位女歌手强迫他为自己招揽演出业务,闹得笑话百出,但柏辽兹依然十分爱她。不幸的 是,她不久因病去世。更为不幸的是,死神又相继夺走了柏辽兹的父母、几个姐妹和他的儿子,他陷入了可怕的孤独之中。

    孤灯孑影,常常勾起柏辽兹对童年幸福情景的回忆,他想起了邻居一个叫格蒂娜的乡下姑娘,那时她经常穿着一双小红鞋,柏辽兹每次见到她都心跳不止。回忆驱使 柏辽兹立即动身去找她。经过几番周折,他终于见到了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婆。此时,59岁的柏辽兹竟浪漫地单膝跪地,热烈地吻着格蒂娜的手向她求婚。然而这 位老女人没有勇气应允他,柏辽兹饱受创伤的心灵中又多了一份难言的愁怅。

    1867年,柏辽兹得了黄热病。他预感到生命已接近终点,但仍坚持到÷莫斯科举行了自己的五场音乐会,他载誉而归,随后又在圣彼得堡上演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场精彩演出。不久,他的生命之火在“我心甘情愿”的呻吟声中悄然熄灭。

    柏辽兹,这位长着鹰勾鼻子、眼窝深陷的伟大作曲家,的确在许多方面耐人寻味:柏辽兹的作品与他的生活一样,并没有表现出更多有条理性的意志,要向什么方向 发展,他心中也无数;他不懂得如何进行构思,认为狂热的激情足以产生杰作;他并无特别的和声、复调方面的组织才能,却有处理音调色彩和发挥乐队威力的非凡 技巧;他仅会简单地奏六弦琴和吹奏长笛,至于钢琴,他只能用手指弹响单音,这在世界大音乐家中是绝无仪有的;说他勇敢吧,他害怕见到尸体;说  ‘'他胆 怯吧,他竟然喜欢在墓地中散步;说他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吧,他曾献媚地向拿破仑三世呈上剧本《特洛亚人》;说他巴结权贵吧,在“七月革命”的惊雷中,他曾高 唱《马赛曲》,拿起刀枪冲锋陷阵,并写下《胜利与葬礼交响曲》等激励人们斗志的作品;然而,他又会花钱买通坟场的看守,秘密打开棺材,观赏刚刚死去的美丽 妇人,并“真想吻她一下”……

    总之,柏辽兹要么令人非常愉快,要么令人感到难以靠近。他的如此独特的个性使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同时他在整个艺术史上,都显得异常孤独。他所创造的完全新颖的音乐情感,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音乐家能模仿他,或可与之相提并论。

19 世纪30-40年 代的巴黎是欧洲思想文化界精粹的集中地,一批充满激情的艺术家对艺术表现的意向、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色彩着迷,热衷于将自己从事的领域与其他的姐妹艺术相 连。音乐家们对本国及外国的文学诗歌、戏剧及绘画深感兴趣,他们不仅试图将英国的莎士比亚、拜伦,德国的歌德、霍夫曼的名著通过音乐的语言和手段加以表 现,也企图通过为音乐作品加标题或详细的文字解说,将情感的主观体验和个人的幻觉想象“真实”地描画和叙述给听众。在西方音乐历史的传统中,乐曲加“标 题”的现象早已存在,尤其是贝多芬的交响曲、管弦乐序曲所包含的戏剧性内涵,以及歌剧这种综合艺术形式所带来的丰富想象力,包括与剧情越来越紧密相关的歌 剧序曲等都可以说是“标题交响音乐”的前身,但带有真正浪漫精神的标题交响音乐和交响诗却是到19世纪30年代才兴盛起来,并且是在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作 品中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柏辽兹非常有意识地追求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他的大胆探索是为了适应对“心智和听觉的新的需要”,李斯特在柏辽兹之后,以“交响诗” 的形态给这种新需要以热情的响应,而且标题性的器乐作品不仅受到19世纪各民族乐派的支持,也在瓦格纳、理夏德·施特劳斯以及马勒那里得到不同的理解与发 挥。

柏辽兹

   路 易·赫克托·柏辽兹(LouisHector Berlioz,1803-1869)是19世纪20-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在音乐领域里的杰出代表,他的大量作品以带有文学意味的标题和构思、强烈的表 现意图、自由而庞大的结构、宏伟而色彩斑斓的音响体现出极富个性的创作特征,同时他还通过音乐评论阐述自己的创作思想。柏辽兹的开拓和创新确立了他在音乐 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

    柏 辽兹出生在法国南部圣安德烈地区的一个乡间医生家庭,自幼喜爱音乐但没有条件学习钢琴,他自学识谱、吹笛和弹奏吉他,12岁就尝试作曲。1821年中学毕 业后依照家庭的意愿进巴黎医科学校,但始终迷恋于文学和音乐,花时间去歌剧院听格鲁克、斯蓬蒂尼的歌剧,听贝多芬和其他作曲家的交响曲,最终决定放弃学 医。1823年起随勒修尔和瑞哈(Reieha)学习作曲,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其间已经创作了一些大型的清唱剧、弥撒、管弦乐曲、大合唱《希腊革 命》等作品。

1827 年英国肯布尔剧团为法国人带来了多部莎士 比亚名剧,柏辽兹在观看演出后不仅疯狂地爱上了扮演女主角的斯蜜荪,而且与莎士比亚结下不解之缘,柏辽兹后来的许多舞台或管弦乐作品,都是从这位文艺复兴 时期英国文豪的诗句中寻得创作激情,如序曲《李尔王》、戏剧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合唱与乐队的《暴风雨幻想曲》、《娥菲丽亚之死》、《哈姆雷特葬礼 进行曲》,以及根据莎氏喜剧《无事生非》写的歌剧《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等。同时柏辽兹还取材于其他著名的诗作或小说,如《海盗》(1831)、《哈罗 尔德在意大利》(1834)取自拜伦,《浮士德的责罚》(1846)来自歌德,而《罗布·罗依》(1832)是司各特的小说。柏辽兹想用一种“综合艺 术,,的音乐形态,抒发自己从其他艺术中所获得的对人世的理解和情感。

   1830年柏辽兹创作了标志他个人风格的《幻想交响曲》,并在同年获得作曲大奖赴罗马进修。从《幻想交响曲》这部杰作之后,这位27岁的作曲家开始了音 乐创作的繁荣时期,他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1834)、戏剧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1838-1839)以及《葬礼与凯旋交响曲》(1840)等 使他在法国以及欧洲获得巨大声誉。但柏辽兹个性鲜明,又具丰富想象力与超凡脱俗的特征,在当时法国大歌剧势头正猛的情况下,他的作品长期得不到理解,反受 冷遇和批评,歌剧《本韦努托·切里尼》(1838)、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责罚》(1846)、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9)等大型作品首演失 败,《纪念亡灵大弥撒(安魂曲)》(1837)、《感恩赞》(1849)的演出也因故拖后,柏辽兹还被世人讽刺为追求宏大而不腕0作技巧的作曲家,这些都 使他深感孤寂和失望。

   柏辽兹在1842年出版了《配器法与管弦乐队研究》的著作,其中引用了包括贝多芬、瓦格纳、韦伯等作曲家和他自己的作品片段,具体阐述他对管弦乐色彩和 如何配置的精辟见解,至今此书仍价值不薄。1848年后写作了《感恩赞》、《基督的童年》(1850-1854)等大型宗教作品,大歌剧样式的《特洛伊 人》和喜歌剧《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1860-1862)。

   柏辽兹还从事大量的评论或报纸通讯员工作,这一方面是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们热衷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柏辽兹自己的《回忆录》(1870、死后出版) 中,不无心酸地提到需要依靠多写文稿来赚钱养家。正是这些论文、音乐评论、日记和通信,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历史文献,不仅对他个人也对理解他那个时代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柏辽兹的妻儿都早于柏辽兹离世,这使他在晚年经受凄凉境遇后于1869年春逝于巴黎。

   柏辽兹的创作中包括4部交响曲,即《幻想交响曲》(Op.14、1830)、《哈罗尔德在意大利》(0p.16、1834)、《罗米欧与朱丽叶》 (Op.17,1838-1839)、《葬礼与凯旋交响曲》(1840);7首乐队作品中序曲《李尔王》(0P.4,1831)、《罗布·罗依》 (1832)、《罗马狂欢节》(Op.9,1844)、《海盗》(Op.21,1844)是为人熟知的几首,还有一些乐队改编曲如韦伯的《邀舞》等;5部 歌剧有《本韦努托·切里尼》(1838)、《特洛伊人》(1856-1859)、喜歌剧《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1860—1862)等。柏辽兹还写了 包括独唱、合唱及管弦乐在内的康塔塔《浮士德的责罚》等大量合唱作品以及许多独唱与乐队的作品,如《夏夜》(根据法国浪漫诗人戈蒂叶的诗),为声乐和大乐 队改编的歌曲有《马赛曲》(1830)、舒柏特的《魔王》(1860)等。

   《幻想交响 曲》是柏辽兹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体现出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理想,其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柏辽兹在作品完成后补写了各乐章 的标题和全曲的详细说明:“一个不健康、敏感而具有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在相思的绝望中吞服麻醉剂自杀……”,根据柏辽兹的《回忆录》这个青年人就是他自 己,事实上也是那个时代有理想的青年人的剪影。柏辽兹一方面受到当时正流行于巴黎的英国作家德昆西的小说《一个鸦片吞食者的自白》的启发,另方面拜伦的 《海盗》、《哈罗尔德》中厌倦上流社会的孤寂的主人公,歌德那探求生命真谛的永不满足的《浮士德》,都是柏辽兹心目中不甘沉沦的“敏感而有想象力”的艺术 家形象,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里所描绘的爱情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意浪漫,而是主人公所经历的痛苦失望、梦幻和想象的整个心路历程,这里的“爱情”对当代接 受者来说,有着更深层的对“理想”追求的体验。

   这部交响曲独特之处在于它追随标题有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梦幻、热情”,带一段长而慢的引子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舞会”,带三声中部的圆舞曲;第三乐 章“在田野”,相当于传统交响曲的慢乐章;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向断头台行进),末乐章“妖婆的安息日夜宴之梦”。交响曲还提供了一个代表所爱的人的 “固定乐思”(idée fixe), 它以不同的形态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每个乐章中,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在不同情境下青年艺术家的心理与情绪的变化,当第一乐章它首次出现时,是爱人美好的形象、 热烈爱情的象征,经过中间三个乐章不同节奏和气质形态的缭绕回响,到第五乐章时它“居然现身于女巫们的夜宴……简直连一个下贱的娼妓也不如了”(参见柏辽 兹为《幻想交响曲》总谱写的说明),而这种主题变形的手法在李斯特和瓦格纳的作品中得以延续。

   柏辽兹虽然使 用了标题和文字说明来暗示他的想象,但他一再强调交响曲能“唤起人们对音乐本身的兴趣”。这部交响曲那热情的旋律和诗情画意,色彩和寓意丰富的管弦乐手法 使人惊叹并被感动。柏辽兹大胆挖掘乐器的性能,给予弦乐和管乐以异乎寻常的音域及组合,甚至使用新奇的乐器。第三乐章英国管和双簧管的对答别有一番意境, 而第五乐章的配器,为了营造荒诞怪异的妖魔狂欢的环境和气氛,将弦乐组分成10个声部,造成细密的音响,还应用小黑管、短号、中、高音长号、奥非克莱德号 (ophicleide,现已被低音大号替代的一种早期铜管乐器),以及大鼓及钟等具有力量或特殊音色的打击乐器。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Haroldenltalic)这 是柏辽兹游学意大利期间构思创作的交响曲,它同样运用了“固定乐思”的手法,由中提琴主奏的深情诱人的旋律和意大利自然景色、山风民俗辉映相照,既是拜伦 笔下孤独忧郁的梦幻者,也是柏辽兹自己愤世嫉俗情绪的真切表达。这原是应帕格尼尼的请求为之写作的一首中提琴协奏曲,但结果柏辽兹“着意为乐队写出一系列 场景”,没有刻意突出中提琴的辉煌技巧,仅借用乐器特有的柔和音色去表现一个极为个性化的灵魂。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et Juliette)被柏辽兹命名为“戏剧交响曲。是名副其实的,它包括独唱、合唱和乐队共7个乐章,每一乐章都有提示性的标题和文字说明。柏辽兹为莎氏笔 下的爱情悲剧倾注了巨大的激情,他用音乐栩栩如生地描述格斗骚乱、奔跑的人群、送葬的行列,以及神话王国里轻盈纤巧的玛勃女王。最感人的是第6乐章“爱情 与死亡的场景”,柏辽兹在这里不用人声而完全用乐队,他在总谱上宣称:器乐语言“不明确而更有感染力”,终场却像是歌剧的巨大场面,两个家族的人们、围观 的市民们再加上庞大的乐队,气势庄严而雄伟,合唱与领唱在交响曲中的作用就像古希腊戏剧中旁白的角色。

   柏辽兹丰富的想象力,企图用音乐囊括一切他想表达的情感的欲望,同样体现在他的宗教作品中。《安魂曲》、《感恩赞》的恢宏气势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教堂音 乐,是用宗教音乐体裁抒发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激情。柏辽兹对自己的老师勒修尔和其他同时期作曲家(梅于尔、卡特尔、凯鲁比尼等)的 作品印象深刻,那种为节庆时广场演出而配置的大型乐队、合唱队,以及铜管、打击乐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等等,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器乐的典型特征。柏辽兹有意 识地追求庞大的结构、宏大的音响,是一个后辈对那光辉而残酷年代的回忆与向往,也是柏辽兹以音乐来响应一种对革命和激情的重新体验。

   柏辽兹一生写了五部歌剧,各自风格相异体现了他所接受的不同影响,其中有两部从未上演过。晚期的大型五幕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9)是最重 要的作品,根据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12卷史诗《埃涅阿斯》(又译《伊尼》),柏辽兹自己撰写剧本,突出特洛伊公主卡桑德拉与自己的城市和民族共存亡的壮烈 篇章(“特洛伊的陷落”),以及伽太基女王迪多和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之间的生死恋情(“特洛伊人在伽太基”)。柏辽兹中意的题材具有古典的风格和史诗性的 气魄,着意于个人的爱情与民族、国家使命间的冲突与选择。这部大型歌剧在柏辽兹生前仅上演了第二部分(1863),第一部分到1890年才首演,它尽管附 和了当时法国大歌剧的场面和芭蕾舞的时尚却仍被忽视,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才逐渐领略它所具有的激动人心的气势和深情。

   柏辽兹打破传 统的体裁界限和结构形式,在他的作品中一切音乐的表现手段要服从其标题性、文学性的戏剧构思,为此交响曲与歌剧、协奏曲、清唱剧、康塔塔等的界限被打破, 声乐与交响音乐的创作思维糅合在了一起。虽然有人对柏辽兹的创作持有“已不成其为音乐”的否定意见,但他正是以这种综合艺术的成就对身后的欧洲音乐发生深 刻影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的新理念。


凡注明“全国艺术教育服务平台”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全国艺术教育服务平台”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话题

{{@title}}

{{@smalltext}}
  • {{el.item_onclick}}
  • {{el.item_onclick}}
共有 {{@voteNum}} 人发表观点 我投!

最新资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