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青春正当时—记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 来源:中国电影报

2018年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走过的第25个年头。25年来,共有6566部国产影片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参展,其中377部影片获奖。25年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共举办千余场分会场活动,并逐步走向世界,为亿万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这个开始于1993年春天的电影节如同一声春雷,奏响中国电影和中国一代代影人的成长序曲。自创立以来,大学生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拍、大学生评”为鲜明特色,对国产电影做出大学生视角的独特评判。霍建起、张杨、金琛、施润玖等导演曾在这里首次获奖,葛优和赵薇分别获得过3次“最受大学生欢迎男/女演员”奖,冯小刚从2004年起,摘得3次“最受欢迎导演”奖和3次“最佳导演”奖,还曾于2016年凭借《老炮儿》获得过“最佳男演员”奖,成为大影节历史上获奖最多的一位电影人……大影节见证了这些电影人的成长,也始终与中国电影的发展交织在一起。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回忆创办大影节的历程,“25年前的一天,我和一批年轻教师共同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的电影节。‘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拍、大学生评’是大学生电影节的品牌。正是一届一届青年学生的坚守和努力,才能让电影节不断发展壮大。我一直坚信,大学生天然就应该能做大事,敢做大事,敢于成为大手笔,才能成就大文章。”她见证了大影节一届届的成长,深情地表达着对大影节的爱:“大影节呀,充满着青春朝气,每次来我都觉得自己才18,真的没有80吧,我特别喜欢参加你们这个年轻人的电影大Party,让我看到才人辈出,看到大影节茁壮成长,看到中国电影越来越好,到处都充满年轻、美丽、青春的气息,这就是我们办电影节的初衷,大影节的蓬勃发展与中国电影的交叉共生是我最大的欣慰!”

2018年4月14日,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全国政协礼堂拉开了帷幕。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在开幕式上抚今追昔道:“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走过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年份。在这个平台上,既培育了中国国产电影的新生力量,为国产电影的健康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和学术文化气质,也以此通过电影的生动形象的影像故事,关注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和诉求,培育一代青年健康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观,为高校思政教育和美育的创新探索出独特的路径。”

从4月14日到5月6日,20多天里,全国25所高校分会场同时举办各项活动,参与高校达500余所。本次国产影片主竞赛单元征集到近300部国产新片,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征片量达4000余部,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征集剧本600余份,还举办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新景观·新征程”中国电影主题论坛。

电影节期间举办了多场放映交流活动,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北京加勒比电影节2018——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展映活动”,为期三天的活动特别精选了加勒比国家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哈马、巴巴多斯——4国8部展现此地区真实生活场景、艺术、历史、音乐、文学等方面风貌的优秀影片,以光影为媒,打开了中华文明与加勒比地区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对话通道。

从第一届大影节从零开始,到第四届大影节确立“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再到第五届大影节,孕育出活力自信、脚踏实地的吉祥物“小飞虎”。25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一路走来,坚守初心,在追逐光影的征程上越走越远。

5月6日晚,第25届大影节落下帷幕。冯小刚凭借《芳华》第三次摘得“最佳导演”奖,《红海行动》拿到本届“最佳影片”的桂冠。《唐人街探案2》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影片”,李晨凭借《空天猎》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导演”,张艾嘉、游晓颖凭借《相爱相亲》获评“最佳编剧”,张震、周迅分获“最佳男/女演员”,大鹏(董成鹏)和杨幂获选“最受大学生欢迎男/女演员”,苗苗和钟楚曦凭借在《芳华》中的出色表演,共同获得“最佳新人奖”。《妖猫传》获得“最佳观赏效果奖”,《村戏》《嘉年华》获得“评委会大奖”,《血战湘江》《十八洞村》获得“组委会大奖”。

“新时代·新景观·新征程”  专家学者共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

4月15日,为期一天的“新时代·新景观·新征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主题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新景观·新征程”的主题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电影进行梳理与点评。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研究员饶曙光提出“如何进入新时代”的命题。饶曙光认为,“电影的强国不仅仅是市场与数字,我们更要总结历史、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与国际,借助‘一带一路’等开放包容的历史新机遇推动中国电影可持续繁荣发展,改变世界电影的地理与文化版图。”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贾磊磊分享了其认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九部电影,其中第一部以个人承包方式制作的《荒原杀手》、第一部立体声恐怖电影《黑楼孤魂》及取得35.8亿票房收入的主旋律商业电影《红海行动》等。贾磊磊认为它们从纵深中推动了中国电影史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电影人的敬业与对电影的热爱。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着重探讨了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主体性文化品格。在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文化软实力积极拓展的同时,他提出中国电影在“走出去”方面的短板与劣势,并热切号召要以“高科技”和“高情感”拓展电影艺术事业的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以“中国故事”为切入点,一面梳理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电影中“中国故事”的讲述与表达,一面发表了关于未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从《芙蓉镇》到《17岁的单车》,从《失恋33天》到《红海行动》,陈犀禾从“中国故事”的演变中汲取经验,并以此反思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癫狂”与出路。

西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张阿利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的交叠关联。他认为,“西部电影折射出中国电影中民族化表达的变迁,它在新时代下的突破与变化也将为展示西部历史与文化、西部生态与人文做出巨大贡献”。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安华梳理了1978年以来国产文艺片的发展脉络,认为该类影片作为思想和实验的边界和场域,既是电影文化的魂魄所在,形成了当代电影史的主屏景观,也曾步入玩味沉闷、沉溺于底层空间的误区。在他看来,2014年来以《路边野餐》为首的一批文艺佳作推动起一股“新文艺浪潮”,意义深远。

上海交通大学广电系主任、教授李亦中反思了当下中国电影产业与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认为现实题材作品缺失、国际电影节表现后劲乏力、电影市场两极分化、国际传播不足等短板将是中国电影后几十年亟待解决的命题。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肯定了新一代年轻导演的努力,认为他们的创作不拘泥思维定势,涵盖多样类型,值得鼓舞与激励。路海波号召从院校培养、国家体制管理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层面去为年轻导演提供支持与培育,保证电影人才的梯队建设。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探讨了四十年来中国电影与时代互动方式的变化趋势。他认为,1980年代艺术电影的活跃、1980年代末娱乐片的兴起均与特定的时代主题与氛围相共振。在他看来,新时期电影和时代的互动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有的影片都要面对市场的考验,以至于主旋律和艺术电影呈现出明显的类型化趋势,同时商业电影中也常表达对社会热点的批判。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千人计划”教授冯应谦以全球化视角分析了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互动与合作,并介绍了《英雄》《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等电影的海外形象与国际传播。

戏曲单元·动画单元·纪录单元  大影节评选丰富多样

当前华语电影市场呈井喷之势飞速成长,其中优质国产动画电影层出不穷,动画电影市场愈发蓬勃发展;纪录电影具有很高的思想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国际传播价值,国内纪录电影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格局,创作成绩斐然;而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的“活化石”,国产戏曲电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影像载体,亦具珍贵的文化价值。大影节为戏曲片、动画片、纪录片设置独立的评选单元,旨在让更多优秀的影片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肯定,彰显大学生电影节的文化意识,同时也向这些电影的创作者们致敬。

4月23日晚,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戏曲单元·动画单元·纪录单元组委会特别推荐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行。

戏曲片单元奖项由《柳毅奇缘》获得。导演潘钧现场表示对获得此奖项非常惊喜。他认为一部粤剧能够跨越语言的屏障被观众认可,具有一定的难度,他也希望通过戏曲电影让更多人接触戏曲,让年轻人爱上戏曲。

动画片单元奖项由《大世界》《猫与桃花源》《大护法》《妈妈咪鸭》四部影片共同获得。《猫与桃花源》制片人于洲表示,《猫与桃花源》聚集了一群热爱动画的主创团队,他们怀揣着梦想一路坎坷地走到现在。《妈妈咪鸭》的出品方万达影视传媒动画工作室总经理周沁表示,这部电影经过了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的制作,他希望万达今后可以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纪录片单元奖项由《厉害了,我的国》《摇摇晃晃的人间》《生命签证》《黄土高原》斩获。大优酷事业群泛文化中心高级制片人张紫君表示,《摇摇晃晃的人间》得到不同电影节的认可和支持得益于电影人对优秀题材的关注,他鼓励更多年轻的力量走进纪录片这个行业。《黄土高原》的影片代表希望让这部纪录电影成为更多人了解黄土高原及其居民的一个方式。

当晚,《大世界》《厉害了,我的国》《柳毅奇缘》三部影片在北国剧场举办展映。

《七十七天》《杀瓜》《村戏》  展映交流活动多姿多彩

大影节期间展映了诸如《十八洞村》《七十七天》《嫌疑人X的献身》《大世界》《厉害了,我的国》《柳毅奇缘》《闪光少女》《村戏》《杀瓜》《西小河的夏天》《六年,六天》《捍卫者》《嘉年华》《血战湘江》等影片。多位影片主创到现场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七十七天》导演赵汉唐介绍了拍摄这部电影的缘由:他曾在十年中去西藏、青海、新疆等地自驾旅行,积累了在高海拔地区活动的丰富经验;他被杨柳松七十七天孤身穿越羌塘无人区的游记打动,下决心拍摄《七十七天》。“虽然没有无人区拍摄的经验可借鉴,但就是干自己想干的事!”赵汉唐说道。

《捍卫者》映后,制片人颜悦,导演廖希,主演吕星辰、赫子铭,以及作曲刘晔均现身资料馆与观众进行交流。制片人颜悦认为:“从中国电影的市场环境来看,战争片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但出于责任与义务及对历史的敬畏,出品公司依旧制作了这样一部抗日题材的战争片。”

电影《西小河的夏天》映后,导演周全、制片人刘宛玲以及主演荣梓杉与观众分享了创作的台前幕后。青年导演周全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作为独生子女成长的孤独,创作灵感来自于童年的一些经历。这是一部关于故乡,关于独生子女年少生活的电影。

《杀瓜》是一个关于底层人民反抗意识觉醒的故事。一个炎热的三伏天,路人、老婆、村长、杀人犯、县领导、警察轮番出现在瓜农的瓜棚。老实巴交、逆来顺受的瓜农生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影片改编自董立勃同名短篇小说。在映后分享中,导演高则豪坦言这是一部舞台感和戏剧风格明显的作品,因为改编成剧本时就只有一个瓜棚的主场景,所有的戏份均这里展开,“整体呈现出话剧三一律的感觉”。

现场有观众直言不讳提起该片的豆瓣评分不高。高则豪坦言这是一部“不走写实路线的农村题材作品”。他表示自己并不强求评分,“在拍摄时就下意识地走向了一种戏剧性、重仪式感而不重真实性的路线。于是《杀瓜》不同于《秋菊打官司》的美学,其中董勇老师所饰演的农民可能也不像一个地道的普通瓜农,但这都是风格使然,我不强求评分”。

《旺扎的雨靴》是一个充满童真的故事。影片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来自藏地、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拉华加用纯朴的手法创作出这部叙事自然、美术淡雅的处女作。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映后,导演梅峰、美术王跖、摄影朱津京现身与观众交流。谈及影片的黑白影像风格,朱津京坦言,“最开始就决定要用黑白的形式”。另外,朱津京解释了影片多用中景远景的原因,“影片里面大量利用远景和中景,是因为历史中没有特写。而且越有事情发生,就越要退一步看,不特别远也特别近,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5月2日,作为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影片展映的最后一个映后交流场次,电影《村戏》的票早早派完。映后,导演郑大圣分享了他创作这部影片的心路历程。

影片改编自《贾大山小说精品集》中的前半部“梦庄生态”部分。

如何用多篇小说改编成一部电影?郑大圣导演首先解释道,“短篇之间的连串与糅合靠的是想象,但梦庄的生活方式等电影的硬核来自故事本身,其中的气氛是统一并贯穿始终的”。分享起创作这部电影的缘由,郑大圣说:“贾大山朴素生动的文字,说明他确实是在那群人物中生活过的,而非高高在上的作家姿态,这让作品拥有了非同一般的力量和肌理。”

谈起《村戏》目前的放映方式,郑大圣分享说,他非常认可之前以点映与观众见面的方式,因为观众都是有兴趣才会来看,单场上座率均在87%以上,“就像一个效果更好的小型巡演”。未来,他也会努力寻找机会谋求正式的公映。

第五届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评选  为讲好中国故事固本培元

一等奖得主赵丹丹(左二)孙子荀(右二)

5月3日下午,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五届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行。

本届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自1月起面向全国征集作品,共收到全国627份原创剧本。参赛者涵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综合类大学,也包括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在校学生,还包含了毕业五年内的优秀青年创作者。经过筛查及初审,共有50个原创剧本进入终评阶段。

剧本大赛终评评委会主席宁岱在致辞环节中表示,她陪伴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已经有三个年头,参赛作品也愈发成熟。她希望所有热爱写作的大学生不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能坚持到底,并透过自己喜爱的编剧事业释放内心,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作为终评评委的著名编剧汪海林在点评环节指出,好莱坞模式以剧作为核心,但我国编剧职业还不被业界重视,希望青年学子能够做坚强自立的编剧。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办公室主任冯锦芳认为,50部入围作品质量很高,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参与其中,收获更多高质量、好创意的作品。

经过评选,最终评出20名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创意鼓励奖10名。20名获奖者都将获得荣誉证书及奖金奖励。

这届大赛的顺利结束也开启了第六届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的序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现场发布了新一届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的征集令。新一届大赛将继续推动青年编剧的发掘与孵化,希望有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到编剧行业中来。

第十九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评选  为发掘新生影人“掘地三尺”

5月4日下午,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九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行。

从赛事推出至颁奖典礼,几个月的时间里,第十九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共收到海内外参赛作品4200余部。

第十九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共包含5个竞赛单元:剧情片单元、纪录片单元、动画片单元、实验短片单元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联合特别单元。经过来自全国高校100多名学生评委初评后,共有130余部作品入围。最终,经过著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导演公平、公正、认真的评选后,共评选出剧情片单元、动画片单元、纪录片单元和实验短片单元共10个奖项,以及推荐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联合特别单元特别关注奖入围的14部影片。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联合特别单元是本届原创影片大赛新增加的一个单元,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与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MWFF)合作设立。旨在挖掘中国优秀影片,推动中国大学生电影走出国门,走向更高的世界平台。参加原创影片大赛的同学可本着自愿的原则将作品上传到Hivideo.com平台,最终由国际专业评审团评出“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关注奖”、“Hivideo最佳人气大奖”等。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华语地区官方代表孙冰,青年演员、制片人王子子共同为大家揭晓了入围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联合特别单元的十余部影片,并对此次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和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展开的合作进行讨论。


来源:中国电影报
凡注明“全国艺术教育服务平台”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全国艺术教育服务平台”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话题

{{@title}}

{{@smalltext}}
  • {{el.item_onclick}}
  • {{el.item_onclick}}
共有 {{@voteNum}} 人发表观点 我投!

最新资讯
目录: